2013年10月16日星期三

近百年来马来西亚华文书法发展概述


近百年来马来西亚华文书法发展概述
                             
                         陈玉佩  



在东南亚诸国中,新加坡、马来西亚是华人华侨比较集中的地方。华人文化是该地区最为突出的文化现象之一。早在十五世纪的时候,已有中国商人到马六甲经商,他们以丝绸、茶、陶器等商品换取当地的香料、地毯、巴迪布等物品带回中国。十九世纪中叶,马来亚的种植业如甘蔗和胡椒,还有采锡业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工,因此,英国殖民政府实施“招徕客工”的政策,通过当地的华人从中国闽粤地区引进大量劳工,但是他们大部分是文盲。一直到了二十世纪初,康有为的保皇派和孙中山的革命派把新马作为重要的活动基地,创办报刊和兴办学堂,此时才有较多的知识分子从中国闽粤地区南来。同时,随着新马两地的商业广告日趋发达,也吸引了不少中国内地的艺术院校毕业生或从欧美深造回来的艺术家前来谋生。此时,开始为新马这片土地播下艺术的种子。

华文书法是随着华文教育和其他美术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在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以前,华文书法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传播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为美术学院的创立。如1938年在新加坡创立的南洋美术专科学校(简称南洋美专)。在水墨画系里,以书法的线条作为基础,所以举凡水墨画毕业的学生,皆在书法上颇有造诣。如水墨画家施香沱,不仅培育了水墨画人才,也间接培育了许多的书法人才。二为书法造诣较高的中国文人,他们南来之后,大多数在教育界里服务。如孔祥泰,浙江宜兴人,在马来西亚执教四十年,他师承颜体及赵体而创“孔体”,影响槟城一带的华人。李秀添的书风则影响雪兰莪及吉隆坡一带的华人。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自行独立,两地书法因各自文化政策和教育制度的不同,形成了各自发展的倾向,产生了明显的差异。马来西亚华人坚持华文教育在当地的发展,以致书法仍在不断地成长,并开始强烈地渴望形成自己的区域风格,以有别于中国大陆及日本、韩国等地。而新加坡的教育政策将华文变为第二语文后,华文地位一落千丈,影响了书法的发展,主要以中国传统书法为主,也有一小部分青年往书法现代化方向发展。但两地的书画交流,却至今未曾中断过。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华文书法在新马两地蓬勃发展。如今,随着华文教育的普及和深入,在华人社会里学习书法已是一件十分普及的事。原因在于华文小学从三年级便开始学写毛笔字,并列为每周必交的功课;初中会考中,书法亦被列为华文科的必考项目之一。进入九十年代后,马来西亚华人学习书法的普及面已超越了西洋画,而且有不断增加之势。所以,当中国崛起后,华文的价值不断提高,其地位也备受重视。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们看到华文书法在新马发展的前景是一片欣欣向荣和乐观的。

本文拟从教育、团体、书家三个方面对近百年来华文书法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与发展情况作一全面的回顾和概述。


一、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与书法教育

马来西亚的华文书法发展与华文教育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十九世纪的华文教育以私塾教育为主,主要以方言媒介传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孝经》等典籍,同是也教授书法和珠算。直到1900年,华校因中国维新运动及辛亥革命的影响,而开始蜕变,纷纷建设新式的学校以取代旧式的私塾,再加上改革派领袖康有为和革命派领袖孙中山分别访问了马来半岛上的不少市镇,以寻求华人在经济及道义上的支持后,马来半岛上陆续出现新式学堂。1904年建立的槟城中华义学是马来西亚第一所新式学堂,所授课程包括修身、读经、国文(华文)、外国语(英文)、历史、地理、算术、物理学、体操等。到1921年,海峡殖民地与马来联邦的华校有252间,教员589人;1927年达到711间,教员为1900人;1938年,华校间数增至1015间,教师人数为3985人。而华校的师资绝大部分是从中国聘请过来的。在这些南来的教师和校长当中,不乏书法功底极佳者,所以马来西亚的华文书法传播始于这些擅于书法的华文老师功校长及水墨画教师。而在这一阶段中,华文书法只视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不以艺术的方式来看待,书写重于书法。它也是文人雅兴之事,擅于书法的文人不以此为荣,也不以书法家自居,而更倾向于诗人这个称号。

二战后,1946年至1957年间,英殖民地政府开始提出单一语文的教育政策,即以英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后又宣布以英文、马来文媒介的国民学校取代华文、淡米尔文学校,最后又提出“一种语文、一种源流”的教育政策为国家教育制度的最后目标。这使得华校和华文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困境,甚至濒临关闭。1957831,马来西亚独立,联邦政府积极推行单元化教育政策,俾使马来文成为学校的唯一教学媒介。《1961年教育法令》迫使华文中学一分为二,分为独立中学和国民中学。政府还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扼制华文中学的发展,如取消发放津贴给不接受改制的华文中学,停办华文中学的初中和高中会考,只允准持有政府文凭的中学生出国深造等。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华文教育和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的存亡。于是,华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力争华文在马来西亚的官方地位和平等待遇上。此时,华文书法根本谈不上更上一层楼的发展,反之处在低迷的状态。再加上独立后,马来亚国内大力推行使用钢笔,毛笔顿时失去了它的实用性,唯有华文中小学的作文和习字课仍然保留。直到七十年代中期以后,书法才慢慢被人关注。

进入80年代,马来西亚单元教育政策基本上已经就绪,逐步推行。华小和独中的生存和发展,全靠华社的团结一致,誓死维护。80年代开始,马来西亚政府依旧通过各种条例来限制华文的使用,如1984年规定华小集会必须用马来语,1987年派不谙华语、华文者出任华小校长、副校长等高职。这些都在董教总的领导下,获得不同程度的解决。因此到90年代以后,华文教育得到较快的发展。主要原因是1997年以前,马来西亚经济连续9年快速增长,一片欣欣向荣,因此长期存在的种族问题逐渐淡化;其次,中国在亚洲的崛起,使得华文的价值和地位日渐提升,华文教育显其重要性。迄今为止,马来西亚有华文小学1285间,华文独中60间及3所多元媒介的学院,即槟城的韩江学院、雪兰莪州的新纪元学院和柔佛州的南方学院。在这种情形下,华文书法教育和各种书法活动如火如地开展起来,书法新人大量涌现,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在书法教育方面,最早(1908年)将书法列为正课的是吉隆坡坤成女子中学,由该校的创办人之一的渡边美子执教。现在将书法列为正课的有吉隆坡的循人华文独立中学和雪兰莪的巴生兴华华文独中。书法习作一直以来是华校中小学生必交的作业。唯一遗憾是并非所有的华文老师都懂得书法,使得字课作业成为“例行作业”。但是,我们还是看到华社的用心,确保华校生除了懂得母语以外,也懂得书法。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英殖民时期的初中会考(LCE)或马来西亚政府初中会考(SRPPMR)的华文试卷考试中,书法是必考项目之一,唯一区别是前者考“小楷”,后者考“中楷”。

在马来西亚独立以后,华文小学一直面临师资不足的问题,所以培养书法师资在当时而言也是十分迫切。故此,马来西亚书艺协会在198712月举办“第一届全国中小学教师书法教学研习营”,讲授内容包括书法概说、书写用具的选用、书写技巧的训练、书体结构概说及书法欣赏,迄今已举办了十届。除了总会以外,各联委会也举办各种书法研习营。

在美术学院方面,书法无法设为一门专业的科系,仅依附在纯美术系或水墨画系里,作为一门必修课而已。1938年,新加坡南洋美术专科学校(简称南洋美专,今易名为南洋美术学院)创办。1941年聘请施香沱担任水墨画课讲师,课余之暇,教授书法和篆刻,使得学生皆能在金石、书画有所认识。1965年,新加坡自行独立以后,1967年钟正山(南洋美专毕业)创办马来西亚首间民办美术学院- -马来西亚艺术学院,在主修水墨画系课程中,书法列为必修科目,为期三个学期,6个学分。2002年该院关闭水墨画系。1983年,中央艺术学院成立,在纯美术系里,也教授书法课。该院在2002年停办。现在,仅有董教总于1994年创办的新纪元学院,在2002年开办美术系中将书法和篆刻列为必修课程,为期两个学期,4个学分。但遗憾的是其三年的学生仅有14人,不足于应付日渐旺盛的书法师资需求。而有志于书法专业学习的学生,大多选择到中国的美术学院或大专院校求学。


二、书法团体及其活动

马来西亚最早成立的书法组织是“南洋书画社”,发起人为吉隆坡的欧阳雪风。他因感当时华侨对书法和水墨画不重视,担心“中国书画之美术将渐次沦亡”,发起组织书画社,得到良好反应和支持,并在1929102获雪兰莪参政司批准。南洋书画社成立之时,还得到南来的简琴石和李健的支持。19306月假广肇会馆举行社员书画展览,参观人数达5万人以上。曾出版《书画缶音》月刊。

此后,就没有以书画或书法命名的书法组织,书法者唯有加入艺术协会。如1936年成立的“嘤嘤艺术展览会”(Yin-Yin Art Circle),是由一群诗、书、画、摄影家发起。该会展览的作品有油画、水彩画、书法、水墨画、雕刻、摄影及邮票。1952年,由徐悲鸿促成的“槟城艺术协会”,加入的书法家有陈郁之、孔翔泰、周曼沙、崔大地等。

直到19806月《南洋商报》的一场书法讲座会,一群热爱书艺文化工作者,认为本邦急需一个书法团体,以推动及发扬书法艺术,于是在1982年开始筹建马来西亚书艺协会,并于1985112获准注册成立,发起人有黄子贞、彭士麟、张英杰、钟正山、黄尧、黄金炳、周曼沙、钟正川、沈慕羽、李秀添、曾子才等。迄今,会员约千名,共有十三个联委会, 是全马最大的书法团体。

吉中艺术协会,在马来西亚北部吉打州的双溪大年,于1983年成立。其发起人主要是书法者,如蓝光、邓扬都、陈登福、伍源新、戴炳权。主要的书法活动有每年的挥春比赛,书法研习班,由邓扬都主讲的书法讲座,会员作品展及“郑一峰百体书法遗墨展”。

槟城书艺协会于198664成立,发起人是黄康沛、吴超亮及骆三民。主要活动有金石书画展、挥春比赛、书法交流展、书法班、讲座等。

柔佛金石书画协会,19942000年,发起人是杨福贻、黄田方、刘敬双、郑辉忠、蔡美康等。该会举办全柔佛州书法比赛近十届、书法讲座及常年会员展。

砂劳越“古晋中华书画研究会”,1994年成立,发起人为郭才标、沈捷兴、汪诚勉、许庆喜、杨添木、李美知等。主要活动有会员雅集、会展、,举办中小学生挥春比赛等。
马来西亚国际现代书画联盟,200131成立,会长为符永刚。该会成立三年,就举办了三个重要的展览,首为缅怀大马已故书画家作品展- -“传统心现代情” ,次为月大马当代书画--“新生·心声 ”展及“2003年马中国际书画交流展” 。

在马来西亚的书法活动当中以书法比赛最为重要,一般以书法比赛和挥春比赛这两种形式为主,主办团体主要是各州地缘性、血缘性的华社团体、校友会、华文中小学、宗教团体、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华校教师总会联合会(教总)、马来西亚书艺协会、报馆等等。他们本着保存中华艺术与传播中华文化,而不遗余力地主办这类活动。

最早主办全州性的书法比赛是槟城钟灵中学校友会的“全槟城华文书法比赛”,于1972年主办第一届书法比赛,今已历时三十二届。地缘性团体以马潮青举办的华文书法比赛最为悠久,于1976年举办第一届,今已举办第二十八届。而挥春比赛是以吉隆坡天后宫主办的挥春比赛最为人称道,今已超过十五届。

1980年,由马来西亚黄氏联合会主办、雪兰莪江夏堂协办的“全国华文书法公开赛”,分小学、初中、高中及公开组,是马来西亚历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书法比赛,参赛者达千人以上。比赛结束后,所有优胜作品及书法家的作品巡回马来西亚各地展览。

马来西亚书艺协会成立后,举办的书法赛事更是盛况空前,参加者十分踊跃,如1987年的比赛参加人数(中小学及公开组)逾六千人,1989年则有八千多人参加。这些活动得到了其他华社团体、乡会及报馆的大力支持。如新明日报在19861990年全程报道了赛会的状况,而且对到访的海外书法家及国内书法家,进行逐一采访,还选刊有关书法的文章,以提升书法爱好者对书法认识。在各州的马来西亚书艺协会联委会(分会)也举办全国性的书法赛,如2002年马六甲联委会主办的“第一届全国书法大赛”等。而最近刚结束的“第一届兰亭奖全国书法大赛”(2004831),由马来西亚书艺协会总会主办,日后预计将成为最高荣誉的书法赛会。

在展览方面,马来西亚书艺协会各州联委会,除了州属及地方性的书法展外,也举办全国性质书法展,如1998年晋汉省联委会主办的“全国书法联展”、2001年新山联委会主办的“马来西亚百家书法展”等。而马来西亚的书法大展是在2001年由书艺协会总会举办,2005年将举办第二届的全国书法大展。另外,刚成立的马来西亚国际现代书画联盟,在20028月举办了缅怀大马已故书画家作品展——“传统心现代情”,是年12月举办当代书画——“新生·心声 ”展。

在书法交流方面,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的交流最为濒密,分别在19851987199519972001年等都有过交流展。1989年又与韩国举办交流展。积极参与由新加坡主持的“国际书法交流展”,参与的国家有日本、台湾、香港、澳门、菲律宾、印尼、泰国、汶莱、加拿大、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马来西亚与中国的书法交流是在2002年开始的。2002915,“第一届马中书法交流展”在天津举行;次年,“第二届马中交流展”在吉隆坡举行。马来西亚国际现代书画联盟则在2003年与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办“2003年马中国际书画交流展”。马来西亚书艺协会也曾在1997年成功争取“第四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在吉隆坡举行。



三、著名书家及其影响

马来西亚的华文书法风气最初是由中国大陆南来的文化人带来的。这些文人的南来聚居地便成为马来西亚日后书法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基地,主要有北马的槟城及霹雳州的怡保,中马的吉隆坡和雪兰莪,南马的马六甲及柔佛州的新山、麻坡,东马砂劳越的古晋、诗巫与沙巴的亚庇和山打根,以及新加坡等。下面对这五个地区的著名书家作一介绍。

(一)北马

二战前后,在槟城写书法的大多是诗社的社员或教师,如槟榔吟社的骆清泉、许晓山、林金绵等,教师有管震民、周曼沙、孔翔泰等人。此外,影响较大的书家还有崔大地、黄尧、竺摩上人、任雨农、林思曼等。
骆清泉为南洋著名收藏家,精通金石书法,在艺术界很有影响和和威望。他热心协助到访的书画家,为他们提供住宿和举办展览,故举凡到南洋来的书画家必到槟城拜访他,被喻为北

孔翔泰(18961969),浙江宜兴人,毕业于武进师范,曾在上海、宜兴及宁波等地任教过。1926年(30岁)只身南来,先后在马来亚教育界服务近40年,桃李满天下。先生工真书,擅周秦二篆,通行草。其真书深得《郑文公碑》、《刁遵墓志》及《崔敬邕碑》笔法,用笔圆劲浑厚,寓巧于拙;结体较为疏朗,主要是受颜体的影响。篆隶方面则以临习《散氏盘》、《毛公鼎》及清代邓石如、何绍基为主。他的书法深受槟城人喜爱,槟城商号牌匾多为其所书,被称之为“孔体”。出版作品集有《翔泰书荟》。受其启蒙的有吴超亮、李坤火、邓山等人。吴超亮是槟城书艺协会的发起人之一,也是最早在学校里成立书法社的发起人。邓山则是吉打州双溪大年吉中艺术协会的发起人之一。

周曼沙(19161987),湖南长沙人,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1937年“七七事变”后南渡,初执教于吡叻司南马志成学校,续受聘为该校校长,同时与当时文教界名士任雨农合创《南风杂志》,针砭时政,宣传抗日,以至名扬北马,后创办明德学校及明德分校,曾任华文教科书审委、槟城华校教师会主席,是槟城艺术协会和马来西亚书艺协会发起人之一。书法五体通习,以真书见长,魏碑中带隶,并融入何绍基灵动的线条,而形成其书风。他是第一代书家和第二代书家的过渡桥梁,70年代后其在书法方面的影响力才逐渐展现出来。张忠和是上过其假期书法研究班的学员,今是槟城书法导师,在槟城中华小学义务任教书法二十年,培养了第三代的年轻书者,如刘云亭、林淑英、尤泽义及吴锦祺等。

管震民,浙江黄严人,京师大学毕业,曾任山西大学堂、开封高师、杭州中学等校教师、浙江省二师仰光华侨中学校长。1933年南来,任教席于钟灵中学,与陈少苏、汪其予并被称为“钟灵三老”。善诗文,书法以大篆见长,旁及瓦当、甲骨,门生有陈瑞祥。陈瑞祥,号心禅,别署鼎民,曾任槟州书艺学会顾问,并担任槟城、吉坡区历届书法大赛评审,其门生有夏振基、李荣吉、陈国泉、陈锦兴等。夏振基随后负笈台湾求学,从台静农、王北岳、戴兰村游,擅金石书画及诗词,尤工对联及行书,今在吉隆坡居住。

崔大地(19031974是位北京人,在二战后到槟城来定居。他即不作诗也不教书,是这一代书家中,唯一以书法为生的书家。他的一生完全投入于书法创作,曾在马来西亚各地举行过多次的个展,并远渡英国,在中英文化协会、伦敦大学、牛津大学、伦敦教育总会举行过书法展。他可说是星马这一百年来无人能媲美的书法佼佼者。他在槟城期间并无授徒,直到1965年移居新加坡后,才开始书法教学。其门生除了马来西亚的陈建诚外,还有澳洲的王原人、新加坡的吴耀基、杨昌泰、关奂璀等。陈健诚的门生有郭温和,曾在2002年全国书法创作大赛中荣获三等奖,现从事书法教育工作。

孔翔泰在槟城对后人最大影响,是树立起人品与书品结合的审美价值观;周曼沙则引导人们如何创新,如何将两种书体溶注成一种书体;管震民工于篆书,对后人学篆刻颇有影响;崔大地视书法艺术,其书法面貌多样,给予后人不少借鉴的地方。孔翔泰、周曼沙及崔大地皆是崇尚魏碑,以至北马一带的书者以学魏碑者甚多。

在怡保,早期的书家有王光国、李树人、沈亭及陈光师,而以郑一峰及彭士麟影响最大。郑一峰(19111989),原名郑秀,字一峰,后以字行,福建闽侯人,毕业于中国福建学院。祖父是清朝进士,十岁拜书法名家张学曾门下学书,也曾拜李健(李瑞清侄)为师,可称继承清道人派系。及壮,买棹南来。抗战时期,被霹华日报派驻重庆战地记者。光复后,从事教育工作。曾任马来西亚华文小学校长三十余年,退休后在全国各地举行无数次的书法巡回展。其入室弟子有刘庆忠、刘深明、邓启平、叶国日、叶兆熊及赖祥海,在吉打有门生邓山。

彭士19222004),笔名翠园,湖南长沙人。1950年南来,在怡保女子中学校长,后在嘉应会馆任教书法,长达20年。擅长诗词,为怡保扶风诗社社长。门生有叶兆熊、王德来、李书明、张汉基、钟瑞琼等。

郑、彭的门生为怡保书坛的中坚分子,并为主要的书法推动者,使怡保的书法能不断地往前发展。

(二)中马

在二战前的中马书家主要有欧杨雪峰、黄实卿、李占如、林德辉、李达庭等。他们都是当时享有名气的书者。其中欧阳雪峰不只是“说苑”发起人,还是南洋书画社的发起人,积极负起传播中华书画在南洋的责任。黄实卿行书飘逸酐畅,自成一格,亦常为吉隆坡一带商家宝号、宗祠和道观作书,遗墨有《沙溪诗稿》手抄本等。

吉隆坡和雪兰莪以李秀添的影响为最大。将学习书法普及化,是先生最大的贡献。他在1955年便开班义务教导书法,学生有几千人之多。马来西亚著名画家钟正山先生曾撰稿表扬:“首都书坛李秀添书风独占半壁江山。” 在他逝世后,其门生以其名成立书法基金会- -“李秀添书法基金会”。这是马来西亚唯一一个书法基金会,而且该基金会自1996年开始举办全国性书法比赛,至今已有九届。其义子兼门生黄强,在20049月设立李秀添书法馆,展示先生的遗墨。先生门生有秦锦安、曾木华、王雅、叶雅允、冼润梨、谢豪杰等。

其他著名的书家还有李家耀、黄石庵。李家耀毕业于上海艺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科,1940年弃教从商,1962年重回艺坛。他还是马来西亚著名的书画收藏家。书画作品都用来送人或作义卖筹款之用,以惠文教机构;而从不买卖,以期保持艺术的高贵本质。黄石庵曾是两任马华日报总编,历任马来西亚书法赛评审,积极推广书法艺术在马来西亚的发展,门生有刘创新等。

年轻的书者中,表现出色的有赖全合、郭温和、李乾耀、戴文标、谭浩然等。除李乾耀是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系外,其余皆是美术学院纯美术系出身,并从事艺术工作。

(三)南马
南马柔佛州的书法,以麻坡陈人浩的影响为最深。陈人浩(19081976),福建福州人。毕业于上海美专,留学巴黎,曾在上海美专任教五年;“七七事变”后来南洋,首在麻坡中化中学教师,光复后任校长,直到1955年。在这十余年间,他提倡艺术教育,影响麻坡中化中学的学生对艺术的取向及审美价值观。后前往新加坡任德明中学校任校长,长达12年。学生中最有影响的是郑天炳。他亦是马来西亚书艺协会发起人之一,曾任马来西亚艺术学院讲师,新山时代学院院长,新山醉墨书画课程主持人。

柔佛州重要的书家还有梁荒谷、张鹏、黄逢荣、郑良树、曾河中、黄纪永等,年轻的书者有黄田方、李国忠、杨金荣、刘敬双、张财、胡御珑等。

马六甲的学书风气是由拿督沈慕羽带动起来。他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斗士,为争取华文教育的平等的位,曾被囚禁,后任马来西亚华文学校教师公会总会主席,深得人们的景仰和尊敬。1979年他接管马六甲孔教会后,积极推广书法活动,并亲自教授书法。其门生有林源瑞、谢如镜、刘明亮等。马六甲因他及马六甲书艺联委会的努力,而今成为书法发展最为蓬勃的一个州。此外,也有自学成才者如蔡喜保、黄田明、林清忠、李金财、彭庆勤等。

(四)东马
东马的砂劳越有孙莘农、蔡钟洪、潘煌,沙巴有苏伯瑶、陈湘荣。他们都是东马的主干人物,其中潘煌是东马人中最为人称道的一位书家。他生于1920年,卒于2002年,是五位到马来西亚来的河南人中的一人。1947南来古晋,从事教育工作。1969年,弃文从商,在古晋创办“潘煌建筑公司”。潘煌退休以后,勤于书法、水墨画,也积极推动古晋的书法,开班授徒,即使当时已75高龄,但仍不辞劳苦,担任马来西亚书艺协会古晋联委会的书法班导师,直到逝世。古晋人学草书的风气,由他首倡。出版有《潘煌书画集》及《潘煌书法集》。门生有刘明亮等。

陈湘荣,生于1942年,祖籍福建龙岩,沙巴亚庇人。从中学老师翁桂清学书法,以颜体入门,而后涉猎大量的汉碑,兼攻草书,主要研习孙过庭、怀素及张旭等。门生有许兼逢、君毅。

(五)新加坡(1965年以前)

新加坡的第一代书家,论其影响及在书法教育上的贡献,当首推陈景昭与施香沱。陈景昭是一位集金石书画于一身艺术家。他的书法,主要师承叶恭绰、陈炎初、张天方、郑洪年等,甲骨文得益于张天方;绘画则师受于陶冷月、谢公展及黄宾虹。1949年南来,曾任端蒙中学校长,中正中学总校教员。在新加坡期间大力提倡叶体书法和推动书法活动,培养了一批热爱书法的学生,如陈声桂、朱碧妹、杨应然、杨应春、杨庆盛、邱程光等。其中陈声桂先生是历任新加坡书法家协会会长,在新加坡当代书坛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施香沱(19061990)是新加坡书画史的一位先驱人物,在书画界中拥有最多学生的一位书画家,故成为影响新加坡、马来西亚最深远的一位金石书画家,并以美术教育工作者驰誉新马、汶莱、印尼及菲律宾等地。他于1938年南来新加坡,任新亚小学的校长,在周末到新加坡南洋美术专科学校(今易名为南洋美术学院)任水墨画科老师,长达三十六年,为星马两地培养了无数书画英才。他的隶书,深得伊秉绶笔髓之精华,篆书兼得《石鼓文》及《汉祀三公山碑》之雄厚苍拙,行书尤爱王觉斯,篆刻则集皖浙两派之长,尤得吴昌硕之浑拙简朴,气韵隽永,自成风格。其得意门生在新加坡有黄明宗(兰亭画会会长)、陈建坡(啸涛篆刻书画会会长)、曾纪策、胡康乐、庄声畴、上官绍茂、林万菁及张有铄,马来西亚有黄崇禧、余斯福(马来西亚书艺协会署理会长)、黄乃群、许吟生、韩彪。其中马来西亚的黄崇禧是第二代书家当中对书法艺术研究较深的一位,八十年代在马来西亚报章、特刊上发表无数的书法论稿和艺术评论。他不止擅于金石书画、诗词,还能画油画及水彩,对西方艺术认识甚深,其门生有赖全合等。另外,马来西亚的谢忝宋,虽然是南洋美专毕业,受业于施香沱,但是他却是一位注重书法艺术空间的营造及开拓的书画家,有别于施香沱的其他门生。而由施香沱的门生在新加坡成立的“墨澜社”,则是七十年代最为活跃的书画篆刻团体之一。

陈景昭及施香沱最大的特点是金石书画兼擅,而非精通一艺而已。影响所及,早期的新加坡书法家协会,其会员皆兼通三者,而后才演变为以书法为主。即使在1965年独立以后,新加坡的书法仍保持以传统为主,篆隶盛行,金石与书法并重。这与第一代书家的影响显然是分不开的。独立后的新加坡,因不在本文讨论范围,故不述。



注:本文系国务院侨办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编号:04CQBYB009
此文发表于《中国书法》2006年第2期,中国书法杂志社,第81-84页。并与谢光辉老师联名发表,因谢老师是该项目的领头人,我是该项目的参与者,负责调研和撰写工作。


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