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6日星期三

马来西亚书法教育

马来西亚书法教育
陈玉佩

前言

在二战以前,马来西亚并无成形的书法教育。所谓书法课也就是习字,仅仅是语文课的一个附属任务,由华文老师来兼任指导。所以,除个别学校外,在中小学的课程里并无正规的书法课。二战以后,华文教育面临空前的危机。于是,华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力争华文在马来西亚的官方地位和平等待遇上。此时,华文书法根本谈不上更上一层楼的发展,反之处在低迷的状态。再加上独立后,马来亚国内大力推行使用钢笔,毛笔顿时失去了它的实用性,唯有华文中小学的作文和字课习作仍然保留使用毛笔。直到七十年代中期以后,书法才慢慢被人关注。经过80年代的努力,到90年代以后,华文教育得到较快的发展,空前繁荣。在这种情形下,华文书法教育也随着各种书法活动如火如地开展起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此时的书法教育,逐渐摆脱了其对华文教育依附的地位,开始形成自己独立的体系。华校、社团、个人开班办学,形成多种书法教育形式多元发展的格局。

(一)学校书法课与考试项目
1908年吉隆坡坤成女子学校将书法课列为正课程。坤成女子学校是最早列书法为正课的学校。该课由渡边美子教授。[i]渡边美子是个日本人,日本比较重视汉字书法,加上她又是该校的创办人之一,将书法列为正课是理所当然的。而其他学校,不见有此措施。
后来,雪兰莪巴生中华华文独立中学也曾经将书法列为正课,可惜只维持了一年,就因该校的教学改革而被迫取消。目前,将书法列为正课来上的有吉隆坡循人华文独立中学,迄今已实行了五年。[ii]此外,雪兰莪巴生兴华华文独立中学也从2004年开始,正式将书法课列为正课。[iii]
书法习作仍然是华校中、小学生必交的作业。唯一遗憾是并非所有的华文老师都懂得书法,使得字课作业成为“例行作业”。但是,我们还是能看到华人社会的一片用心,那就是确保华校生除了懂得母语之外,也懂得书法。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在课外活动课中开设书法班。
在考试方面,从1957年至1977年英文的初中会考(LCE)、1960年至1992年政府的初中会考(SRP)及1993年的初中评估考试(PMR)的华文试卷中,书法是必考项目之一。唯一有区别的是,前者考“小楷”,后两项会考是“中楷”。
可喜的是,“全国华文独立中学统一考试”(简称独中统考),自1975年举办第一届以来,1986年开始往多元评估方向发展,设初中美术科考试,两年后1988年又制定高中美术科考试。书法列为高中美术科试卷之一,与水墨画并列作为试卷一的乙组选项。书法考试范围包括书写一篇共十二字的中楷,每字约7.5公分×7.5公分,一篇共九十三字的小楷,每字约1.7 公分×1.7 公分;限用楷书或隶书两种书体。[iv]

(二)美术学院的书法课
1900年至1957年间,马来西亚共有八所美术学院,即华侨美术学院(1922.10-1924年),玫瑰艺院(1929-?)、南星艺术专科学校(1931.3.1-?)、白鹭美术学院(约1937-1938年)、西南美术学院(约1937-1938年)、蒙雅斯根美术学院(约1937-1938年)、西湖美术学院(1938.10.28至二战前)及南洋美术学科学校(1938.3-迄今)。[v]这当中只有华侨美术学院和南洋美术专科学校设有水墨画课[vi],而华美只维持了两年就被停办,唯有南洋美专一直延续到今。
1938年,新加坡南洋美术专科学校(简称南洋美专,今易名为南洋美术学院)创办,它被誉为“南洋艺术的摇篮”,创校至今为新马两地培养无数英才,尤其是水墨画人才。
南洋美专在创校之时,并没有国画系,只有西洋画系、雕塑系、艺术教育系及实用美术系四个科系。[vii]水墨画课只是众科系里的一门必修课。书法是水墨画的基础,它因水墨画课而突显其重要。只可惜当时西画盛行,它只能依附水墨画课,作为一门课余自修的功课。惟一庆幸的是,自1941年施香沱担任水墨画课讲师以来,因嫌每周两小时的水墨画课不足于教授书法和篆刻,所以他让有志于书法和篆刻学习的学生课后到自己家里进行个别指点和传授。这种办法让学生在书法方面获益良多。施氏在南洋美专任教的时间长,一直到1980年才退休,被誉为新加坡优秀的美术教育家。他对墨骨笔法十分讲究,并坚持书画印为一体的艺术观,影响美专的学生数十载。因此修读美专水墨画课的学生,多数能深谙笔墨技巧。他们中的有些人,如新加坡的黄明宗、陈建坡、曾纪策、李福茂,马来西亚的钟正山、黄崇禧、余斯福、韩彪、黄乃群、谢忝宋等,毕业后从事教职,在教授水墨画时,仍然不时提及书法。他们对书法有更上一层的认识,不止是停留在写字和文化的层面上,而是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其艺术性,并把书法推向艺术层面上发展。
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自行独立后,马来西亚还没有一所华人办的艺术院校。1967年,毕业于南洋美专的钟正山、庄金秀等人创办了马来西亚首间华人民办美术学院- -马来西亚艺术学院。在纯美术系里,水墨画被列为选修课之一。虽然只是区区一门水墨画课,但是它对日后的书法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书法是水墨画的基础,学水墨画者必涉及书法,使得书法的复兴有了契机。1992年该学院建立水墨画系,书法列为必修科目,为期三个学期,六个学分。可惜的是,2001年该院的水墨画系又被关闭,只维持了十一年。[viii]在这十一年当中,该院水墨画系成功培养了一批水墨画与书法兼备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关注点不只是落在传统书法里,还参照了日本前卫派、中国现代书法等艺术风格,很早就从传统书法中跳出来,经营各自的书风,以突出个人性格为目的。


    1983年吉隆坡中央艺术学院成立,在纯美术系里,也教授书法课。该院在2002年停办。1994年由董教总创办的新纪元学院,在其2002年开办的美术系中,书法和篆刻被列为必修课程,为期两个学期,4个学分。[ix]但遗憾的是其三年的学生仅有14人,不足于应付日渐旺盛的书法师资需求。而有志于书法专业学习的学生,大多选择到中国的美术学院或大专院校求学。

(三)书法班的设立
由于华文中、小学校的课程安排得十分紧凑,华文课里很难抽出时间来教导学生书法,而且能教书法的华文老师越来越少,以致许多学生对于书法及笔墨技巧越来越生陌。而八十年代以后频密的书法比赛及展事,促使学习书法的人越来越多,光靠学校的书法教育已经难以胜任。在此情形下,必须借助社会的力量。社团、书艺协会开办书法培训班,私人的书法教学课室也应运而生,从事书法教学工作的书者越来越多。
书法班分社团办和私人办两种:社团以地缘性、血缘性组织及校友会、华人文化协会、书艺协会等为主体,开设不同性质的书法班;私人的主要是书画家自行开班授徒。
在社团方面,吉隆坡嘉应会馆青年部于1977年第一个开设书法班,聘请李秀添任教。[x]接着,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也于19785月开办为期一年的书法训练班,由李秀添指导,[xi]学费全免。这是华人社团首次开办书法班,让有兴趣者学习,从而提高书法水平。华人文化协会第一期的书法训练班共有四十三人毕业。[xii] 此后,书法训练班继续开班,并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书法班最初是免费的,1983年开始象征式收费,初级班每月五元,中级班每月十元,高级班每月十五元。书法班一直开到1986才停办,停办后又由大马李氏联宗会接办
李秀添是最早在吉隆坡开班授徒,但又义务教授书法的华文老师。因为他的无私奉献,各华人社团都邀请他担任书法班指导老师。如吉隆坡嘉应会馆青年会于1977年起已经开办书法班,每周日两班,都是由李秀添指导,[xiii]后来由利石峰、秦锦安接任。这个书法班一直开办至今,现在由李秀添门生秦锦安指导。还有吉隆坡的精武体育会,也于1979年开办书法班,聘请李秀添担任指导。曾任教该体育会书法班的指导老师有余斯福、蔡全源等,而贺金泰则从1999年起担任书法班导师,一直至今。[xiv]
由于这二十多年以来,钢笔的广泛使用,使得用毛笔和懂毛笔书法的人,逐渐减少。而李秀添是以写字教育为主,他的教学方法正契合这一时期的需求。他纠正了学生许多错误的笔势,让学生通过学习他的字体,迅速掌握字形结构和基本的笔法。唯一遗憾的是,学生们一直以老师的书作为学习对象,而没有结合碑帖的临摹,故对书法艺术的认识显得不足。在八十年代末以后,他开始改变方式,不那么坚持学生临摹他的字体,而是可以自由选择临摹名家字帖让他批改。但是上课时,学生还是临摹李氏的书体。李氏这种向今人学书的方法,虽有不尽可取之处,但也确实培养了不少书法人才。如黄强、曾木华、王雅等,都是当今推动和举办书法活动的中坚分子。
马六甲是书法发展最为蓬勃的一个州属,而最早在当地推动书法发展的团体则为马六甲孔教会。马六甲书法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孔教会居功大焉。可以这么说,若没有孔教会的推动,马六甲就没有学习书法的风气。1974年马六甲孔教会实行改组,推举沈慕羽为主席。沈氏彻底改革孔教会膜拜神明偶像的风气,在孔教会中设立学术股、康乐股和图书馆,大倡文化艺术风气,并1983年开设书法班。书法班的老师有沈慕羽、林源瑞、谢如镜、曾锦祥、林国安、林书甫等[xv]。该书法班在八十年代主要教授楷书,以教沈慕羽的书法为主。该书法班开办至今已有二十二年的历史,为马六甲培养了无数的书法人才。
马来西亚书艺协会及各州联委会也开办了一系列的书法班。这些书法班多为义务性质。如马来西亚书艺协会诗巫联委会的书法班,开班已有十一年,至少有五个班,学员有百余人。这十一年来,只向学员收取五元的杂费。[xvi]槟城书艺协会的书法班亦有十二年的历史,收费同样低廉。
在私人教学方面,吉隆坡的黄崇禧在八十年代开始开班授徒。由于他从师施香沱,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学识渊博,上门请教者甚多。这二十年来,其学生累计人数达已三千人以上,几乎可与李秀添媲美。槟城大山脚的陈君信,向他学习的书法学生最多。自杏坛退休以后,从九十年代开始全职教授书法。在私人开班者中,槟城的张忠和最为人称道,因他在槟城中华小学开班授徒,全属义务性质,二十余年来一直无私奉献。此外,私人开班教导书法的还有王山野、余斯福、曾木华、黄爱生、黄纪永、曾河中等。
近年来,书法老师有年轻化的趋势。书法老师不再是主要由退休的老师或其他职业的退休人士来充当,而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书法工作者来加入,如赖全合、郭温和、陈韵森、刘明亮、彭庆勤、杨金荣、叶兆熊、王承长、刘其辉等。他们大都以自己个人的名义创办书法工作室,长期开班授徒,形成了一套有别于过往的书法教育模式。

(四)书法师资培训
马来西亚独立以后,华文小学一直面临师资不足的问题。这可以归结为两个主要的因素:一为1970年英文小学变质,报读华文小学的学生人数暴增,使到华文小学原本不足的师资,更加短缺。1974年和1975年的师资短缺人数分别是三千一百八十八人及三千人。从1973年到1980年,华文小学平均每年缺少一千五百名教师。[xvii]到了1998年,根据教育部教育政策研究及策划组的数据统计显示,九十年代的华文小学,每年平均缺少两千余名的教师。[xviii]二为1971年开始,教育部落实《玛吉依斯迈报告》的“固打制度”,即大学及学院的录取名额按种族比例来分配,不以学习成绩来评估,华族进入师训学院的平均比例是19.34%。1970年至1979年所培养的华文组的教员,每年平均为三百五十名;[xix]但是在这十年中,马来西亚华文小学每年的师资短缺是一千五百人,华文师资的缺额巨大。八十年代后的华文老师,由于缺乏他们前辈那样的书法功底和国学基础,已经无法在华文课外指导书法。在这样的情况下,书法师资的匮乏更是可想而知。故此,马来西亚书艺协会在198712月举办了“第一届全国中小学教师书法教学研习营”,[xx]讲授内容包括书法概说、书写用具的选用、书写技巧的训练、书体结构概说及书法欣赏。研习营的开办非常成功,深受华校老师的欢迎。此后年年开班,迄今已成功举办了十届。此外,书艺协会的各州联委会也举办相应的书法研习营,供华校老师参加。这些研习营,虽不能完全解决书法师资的短缺,但是,它让华文老师对书法有了基本认识,对汉字书写的技能也有了基本的掌握,使得他们在华文课能兼任书法习字课的教学。这对于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相当大的推动。
七、八十年代后,有大批留学台湾的学生,在台湾师范大学攻读美术系主修国画。他们返马后,有的在华文独立中学任教(如贺金泰、李增注、杜春茂等),也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书法的发展。




[i] 钟瑜《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史1900年-1965年》,正山国际设计艺术集团、 马来西亚艺术学院东方艺术研究中心出版,199912月,第8页。
[ii] 循人华文独立中学书法老师,李其辉口述。
[iii]《我校首开先河书法、武术纳入正课》,《兴华月报》,20041月号,第七版。
[iv] http://djz.edu.my/kaoshi/gangyao/gy-s.htm
[v] 同注4134页。
[vi] 同注41,同注41737页。
[vii] 同注4136页。
[viii]《马来西亚艺术学院》,1998年,第344452页。
[ix]《新纪元学院》,2004年,第59页。
[x] 李秀添:《默默耕耘》,《李秀添卢倩仪八旬双寿志庆墨赏会特刊》,1984年。
[xi]2004马中建交30周年纪念特刊》,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出版,2004年,第11页。
[xii]《星槟日报》,1979.8.12
[xiii] 李秀添《书法班》,《雪兰莪精武体育会六十周年钻禧纪念特刊1921-1981年》,1981年,第419页。
[xiv]《雪兰莪精武体育会八十周年纪念特刊》,2001年,第109163页。
[xv]《南洋商报》,1986.3.9
[xvi]《星洲日报》东马中区版,2004.1.11
[xvii] 同注18,第805页。
[xviii] 同注6,第190-191页。
[xix] 同注6,第141-142页。
[xx]《墨潮——第二届马来西亚、中国书法交流展特辑》,马来西亚书艺协会出版,2003119,第139页。


本文发表于〈马来西亚书法教育百年发展简述〉,《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第6期,    加影: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20071月,第8-21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